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0397/89345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of Chinese Culture-
dc.creator安賽平-
dc.creatorAn, Saiping-
dc.identifier.urihttps://theses.lib.polyu.edu.hk/handle/200/11012-
dc.language.isoChinese-
dc.title明末清初僧俗對密教咒語的詮釋與應用-
dc.typeThesis-
dcterms.abstract本文考察晚明清初時期僧俗圍繞佛教咒語所開展出的義理詮釋以及對於咒語的一些實踐應用方式,這些義理詮釋和應用被當前學界所忽視。本文亦考察了該時期佛教徒對於咒語所歸屬的「密教」這一術語的定義以及對佛教所作的「顯密」之分,並論證他們觀念中的「密教」內涵以及「顯密」分類不同於學界所謂的以開元三大士教法爲代表的「密教」以及對中國佛教所作的「顯密」判分法。 本文首先探討晚明清初僧侶、居士和社會大衆對於咒語的一種應用方式,即通過誦咒以及書寫咒文以求咒力或者佛菩薩神力加持,以滿足各種欲求。這一部分亦對晚明之前信衆對於咒語神力的信仰與應用做了簡要梳理,這種對於咒文的應用和實踐方式在任何時代都深受信衆歡迎。由於明初的佛教政策以及流布於宮廷和民間的藏傳佛教的影響,加上晚明以來物慾橫流,天災人禍不斷,持咒求神通感應的行法在晚明清初信衆中的流行度有增無減。不過,此種對於咒文的應用方式,僅限於將咒語視作一個具有神祕力量的「他者」進行信仰,無關佛教義理方面的探討。 接下去,本文論述了晚明清初僧俗基於中國佛教心性論所開展出的一種對咒語救贖論的全新詮釋——即將咒語視爲「佛性」或「如來藏心」的象徵。由於晚明佛教羣體盛行對於「心」的義理探討,隱藏在人自心的「如來藏」一說,自然也被用來解釋咒語的救度論。當時僧俗認爲,由於咒語即是人人本具之「如來藏心」,故咒語的神祕力量並非來自佛菩薩等「他者」,而是自心本具。此種「咒即心」之說亦引發了當時持咒法的轉變,和原有的光靠誦咒求「他力」救度的行法形成了一種張力。 晚明清初佛教徒在宗教生活中對於咒語的應用和實踐方式亦多種多樣:他們將咒語視爲禪宗之「話頭」、修習天台止觀的媒介、以及淨土教中用于修習「念佛」之佛號或佛身的象徵。這一部分探討了佛教徒以咒文为媒介修參禪、天台止觀和念佛等行法的歷史背景和理論詮釋,並分析了當時佛教徒將咒語應用於各種佛教實踐中的一些實例。 本文最後一部分探討了晚明清初佛教徒對於咒語所屬的「密教」這一範疇的定義,以及對於佛教教法所作之「顯密」判分法。相較宋元時期佛教徒對於「密教」的定義,部分晚明清初佛教徒延承了宋元時期的「密教」意涵,部分人又對其發展出了新意。由此,本文揭示宋代以來,「密教」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羣中的定義是多樣的,且帝制晚期佛教徒將咒語視作一種「密教」元素的緣由不能簡單歸因於開元三大士教法的影響。-
dcterms.accessRightsopen access-
dcterms.alternativeInterpretation and usage of mantras of "esoteric teaching"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Buddhist community-
dcterms.educationLevelPh.D.-
dcterms.extentx, 222 pages-
dcterms.issued2021-
dcterms.LCSHHindu symbolism-
dcterms.LCSHHindu mantras-
dcterms.LCSHBuddhist mantras-
dcterms.LCSH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Dissert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Thesis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Page views

96
Last Week
1
Last month
Citations as of Apr 14, 2024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